7000年前深圳就是南粤文化中心
您已经看过
[清空]
    fa-home|fa-star-o
    石器宠物石器任务石器时代石器活动石器玩法金飞任务网红料理器石器冒险小米任务仙境传说料理任务
    当前位置:石器时代网络游戏>石器时代>7000年前深圳就是南粤文化中心

    7000年前深圳就是南粤文化中心

    石器时代石器时代2017-11-03 10:4214640A+A-

      位于深圳大鹏半岛的咸头岭遗址,是距今约7000年前的文化遗存,是目前珠三角地区唯一一处可以比较全面反映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遗址,也是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骄傲。因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学术界常将珠江三角洲地区同时期文化遗存统称为咸头岭文化。

      日前,深圳考古鉴定研究所所长任志录、著名考古学者张一兵,以及《深圳古代史》一书作者陈海滨分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介绍并解析咸头岭文化。陈海滨认为,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直到先秦时期,深圳地区便是广东一带的文化中心,咸头岭文化便是重要的证据。

      人类发展的文化水准以制造和使用石制工具为最早代表,考古学上将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铜器的产生。而根据石制工具的制作特点和复杂程度,又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距今约三百多万年至一万年,其遗存在我国有元谋人遗址、山顶洞遗址以及广东的曲江马坝人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在中国有仰韶文化、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良渚文化等等。广东主要新石器时代遗址则有封开黄岩洞遗址、阳春独石仔遗址、英德青塘遗址和曲江石峡遗址等。

      新石器时代往往又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段。一般认为,岭南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2000年至7000年前,中期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深圳地区大致采用这种分期,其新石器时代晚期可延续至距今约3500年左右。

      深圳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即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最为著名的即为咸头岭遗址,另外尚有大黄沙遗址、下洞遗址、小梅沙一区遗址、大梅沙遗址和月亮湾遗址等。

      咸头岭文化是1981年深圳博物馆在文物调查时发现的,当时博物馆成立伊始,因此对它的正式发掘是在几年之后。

      张一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深圳博物馆考古队的常规工作就是带上水壶,骑着自行车,在深圳各地奔波,他们对各种遗址进行了近200次发掘或者试探性发掘,其中包括1985年、1989年、1997年和2004年对咸头岭遗址东南部、中部和北部进行的4次发掘。因为广东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的遗址寥寥可数,出土遗物不多,咸头岭遗址因此引起考古学界高度重视。张一兵曾参与考古发掘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深圳古代简史》一书。

      2004年10月,深圳市博物馆考古队和市文管办文物鉴定组合并而成文物考古鉴定所,曾任山西省博物馆馆长的任志录任所长。任志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考古所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定继续对咸头岭遗址进行发掘。这是对咸头岭遗址的第5次发掘,时间是2006年初,地点是在遗址的西北部。

      考古学界习惯把分布于沿海或岛屿的沙滩、沙堤、沙洲上以沙质为主要堆积的遗址称为沙丘遗址。任志录介绍,咸头岭是典型的沙丘遗址,在珠三角地区是普遍现象,发掘难度高于其他类型遗址,因为沙丘遗址地层含黏土量少,结构比较松散,发掘中露出沙层不稳定,很容易造成探方坍塌,导致不同层位遗存的混乱。但第5次发掘中,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副所长李海荣采用了“固沙发掘法”,基本解决了探方坍塌问题。

      任志录说,此前关于深圳地区古代文明有很多说法,但如果没有考古发现来证实就只能属于猜测。前三次发掘没有木炭出土,因而没有做碳14测定,最后两次发掘,终于找到了科学测定的标本——碳14,可以确定咸头岭遗址距今约7000年到6000年(经树轮校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是深圳乃至环珠江口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遗存,也是深圳地区迄今发现最早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咸头岭遗址位于大鹏半岛的叠福村,遗址所处位置是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单元。北面是海拔约500米的求水岭,东南侧有自东北向西南流向大海的迭福河,西南350米是大鹏湾,隔海与香港新界的东北部相对。

      迭福湾为大鹏半岛西岸的小海湾,基岩为晚侏罗纪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有一条断裂通过而发育了迭福河河谷。河谷全长约3.2公里,北侧有桔子坑等4条较大的山地河流注入。迭福湾的原始地形有三列与海岸线大致平行的沙堤。第三列沙堤为距今7000多年前海浪潮汐堆积形成,当时全球大暖,海平面比现今高约2米。其后海平面逐渐降低,海岸线西移,所堆积的第二、第一列沙堤高度较第三列沙堤低。

      任志录介绍,咸头岭遗址主要位于第三列沙堤和第二列沙堤的部分区域,其出土新石器时代遗物,第三列沙堤所出遗物的年代早、晚都有,而第二列沙堤所出遗物的年代则基本偏晚,这与沙堤的形成年代也相吻合。

      面朝大海,背对山谷,这是先民选择咸头岭居住的原因,也是咸头岭文化形成的原因。沙堤有效拦阻海水,可以免遭海浪侵袭,而迭福河及其形成的泻湖的淡水则提供了生活与生产水源。东北部形成的沉积小平原,提供了初步的种植条件;西南面的大海可以进行捕捞;周围的丘陵山岗则有丰富的采集和狩猎资源。总之,咸头岭遗址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人类生存。

      据介绍,咸头岭遗址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其中发掘面积近2300平方米,是目前珠江口沿岸同类型遗址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

      咸头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迹主要有灶、立石、建筑基址,以及大面积的红烧土面等。出土陶器以夹砂陶为主,主要器类包括釜、碗、支脚和器座;泥质陶多为白陶和彩陶,还有少量的磨光黑陶,器类有罐、杯、盘、豆、钵等。石器包括天然石料(没有制作痕迹,但有使用痕迹)和磨制石器,器类有斧、锛、拍、凿、刀、砧、石饼、砺石、敲砸器、杵等。遗址没有发现华南地区常见的典型双肩石器和有段石锛,也不见珠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常见的贝壳堆积。

      石器188件,其中磨制石器74件,占39.36%,打制石器16件,占8.51%,天然石料工具98件,占52.14%。大黄沙遗址出土石器93件,其中磨制者48件,占51.61%,打制者13件,占13.98%,天然石料工具32件,占34.41%。陈海滨分析,这说明新石器时代中期,深圳地区先民大量使用磨制石器,但部分还保留着早期的特征。

      咸头岭出土的陶片中,夹砂粗陶占96.25%,泥质红陶占1.33%,白陶占2.42%。陈海滨认为,白陶数量不多,器形小,但纹饰、制作皆精致,可能用于祭祀等宗教场合。他说,深圳地区的先民和大海的关系密切,海洋既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处,又是他们难以驾驭的圣地,故而对其产生敬畏之心。所以,大海或是本地区先民所崇拜的图腾,故而将其以水波纹的形式在器物上体现出来。

      陈海滨说,咸头岭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的工艺制作水平和审美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大量陶器的出土说明当时已经人口众多,众多人口聚居又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能够获取足以让他们生存的食物。同时有迹象表明,咸头岭一带捕捞业占有重要的经济成份,而且开始出现原始农业。

      任志录、陈海滨等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在环珠江口地区发现的20多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中,咸头岭遗址年代较早、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对周围文化遗存有较强辐射力的一个高规格、中心性聚落遗址,是珠三角地区目前唯一一处可以比较全面反映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遗址,为本地区距今7000年至6000年前后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和断年树立了标尺,为探索本地区古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年代初,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李伯谦教授将其命名为“咸头岭文化”,这一称谓逐渐被学术界所认同。

      2006年,咸头岭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7年,它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评为2006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深圳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古代深圳》在介绍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时称:“可以说咸头岭遗址是一把钥匙,它是深入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关键,通过对该遗址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解决一些久而未决的岭南史前考古的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

      陈海滨认为,咸头岭遗址充分表明,早在约7000年前,深圳地区已经有较大规模、较强生产能力和较高审美水平的人类生存,已经是广东一带的文化中心。他说,咸头岭遗址是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骄傲,时至今日,关于深圳古代史,如果我们还纠结于有没有历史、是不是文化荒漠、是不是小渔村等话题,显然会贻笑方家。

    7000年前深圳就是南粤文化中心》由《石器时代网络游戏》整理呈现,请在转载分享时带上本文链接,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石器时代网络游戏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www.satools.com Rights Reserved.